2022年7月17日,杨福家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他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
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
杨福家曾直言,“很多人只知道我是中科院院士,不知道我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我很荣幸一生当中拿到两张证书。”作为核物理学家,他在多校从事教育治理、开展教育活动中一直秉持这样的育人理念,从复旦大学、诺丁汉大学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均力主“博雅教育”。
“我们老是‘文科班、理科班’,念文的不学理的,读理的不管文的——这个观念要打破,文理是相结合的。” 2018年,杨福家在上海院士风采馆与上海电力大学共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给大学生上思政课时就表示,“文理结合”才能育出“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杰出人才。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不分家
60年前,杨福家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在杨福家看来,博雅教育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文理结合。
他告诉研究生们,钱学森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其实有回答,那便是:文理结合不够,把文理分开,搞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在美期间平时就玩乐器,海归回来下了船,一手牵着他的小孩,另一手就拿着乐器。
“一个有科学创造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杨福家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就这样对自己进行教育和培养,让他学理科同时也送他去学画画、学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杨福家认为,因为科学创新不单单靠逻辑推理,科学创新在萌芽之时在于形象思维,在于大跨度联想,给你启发,产生灵感;有了灵感,再按照逻辑思维去推演去计算,设计实验加以证实,从而有了创新。“科学家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才能大跨度地联想,所以科学和文史是没有分家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